用膠原支架攀爬醫(yī)學“珠穆朗瑪峰”

發(fā)布日期:2016-09-13 09:54

脊髓損傷曾讓包括中國體操名將桑蘭、“超人”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等人深受其害,是世界臨床醫(yī)學的一座“珠穆朗瑪峰”。 喜愛爬山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戴建武及其團隊,誓要占據制高點。

戴建武曾留學哈佛,在美事業(yè)有成,2003年通過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到中國從事再生醫(yī)學研究。憑借自主研發(fā)的以膠原蛋白為基質的生物支架材料產品,他開始漫長的征程。 “我們正在做的就是要為更多病人服務,看到那些患者就覺得自己不該休息,而應該去解決難題。”這位科學家說。

十余年來,戴建武的團隊成果頻出。以膠原蛋白為基質的骨材料已完成臨床試驗,復合生長因子的活性骨材料正在開展多中心臨床試驗。2014年,他與南京鼓樓醫(yī)院合作利用膠原生物材料結合自體骨髓干細胞修復不孕患者瘢痕化的子宮壁,成功引導子宮內膜再生,首批9例不孕受試患者中目前已有3例嬰兒出生。

如今,戴建武長舒一口氣。經過爭分奪秒的研制,團隊使用神經再生膠原支架結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開始第一批病人移植手術,意味著距離“峰頂”又進一步。

本次手術有兩大難點。其一,主刀醫(yī)師、中國武警腦科醫(yī)院神經外四科主任湯鋒武需要使用電生理儀器,探測并清理脊髓斷端的膠質瘢痕,“以往對脊髓做不了什么,今天要切掉壞死瘢痕,植入戴教授研發(fā)的材料”。其二,用一束束膠原支架結合間充質干細胞,在脊髓斷端間“搭橋”,讓間充質干細胞分泌的再生因子“幫助神經長過來”。

在此之前,戴建武的團隊已完成大鼠及比格犬的脊髓損傷動物實驗,實驗證明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及其功能化型式(比如結合生長因子或干細胞)可以有效促進動物運動功能恢復,包括站立及行走。

  “去年7月在做完動物實驗后,戴教授就已逐步探討什么時候向臨床醫(yī)學邁出一步,如何才能真正讓病人受益。”武警部隊腦創(chuàng)傷與神經疾病研究所副主任程世翔說。

考慮到醫(yī)院規(guī)模及科研能力,以戴建武為首的脊髓損傷臨床研究團隊與位于天津市的中國武警腦科醫(yī)院、位于蘇州市的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和位于北京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合作進行首批移植手術。1月16日,中國武警腦科醫(yī)院對一名26歲的男性患者成功實施首例手術。

已跟隨戴建武研究十余年的陳冰是負責準備膠原支架的人員之一。她說,步入手術室時越發(fā)感覺到肩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手術結束后走出來,松了一口氣,一想到也許能救治病患,感覺自己的工作還是很有意義”。

眾所周知,登頂過程往往也是最難時刻,戴建武和團隊感受到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這既源于學科內競爭,也因背負著患者的期盼和社會的需求。